分页: 44/44 第一页 上页 39 40 41 42 43 44 最后页 [ 显示模式: 摘要 | 列表 ]
Apr 26
对待小人宜宽厚,防范小人要严密。

它教导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宽容的心态,但又不失警觉,避免被小人所害。这种做法,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“和而不流”的处世哲学,既强调宽容与和谐,也强调智慧与防备,二者相辅相成,方能更好地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。

福利图: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Apr 25
听到别人说自己坏话,不能马上动怒,恐怕是喜欢说闲话的人故意泄忿。听到别人说自己好,也不能马上和他亲近,否则将使狡诈的人靠近。

在生活和职场中,我们要保持冷静,不论是听到别人对我们的恶意批评还是过度的赞美,都不应急于反应或者做出亲近的举动。对于恶言要冷静应对,避免情绪化反应;对于善意的言辞,也要保持谨慎,避免被不良用心的人借机接近和利用。

这也是一种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保护自己的智慧。面对谗言时保持冷静,面对善言时保持警惕,才能更好地处理各种潜在的关系和风险。

福利图: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Apr 24
去除心中的欲念,处理公事才能公平。去除心中的成见,才能听得进别人的忠言。

这两句话都体现了一种处世的智慧,强调在处理事务时要摒弃个人的偏见和私心,保持客观和公正。无论是处理公共事务,还是在与他人交流时,都要保持冷静和理性,先放下自己的成见,才能真正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。只有这样,才能做出更加公正和明智的决策。

福利图: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Apr 23
修炼自己,以清心寡欲最为重要。在社会上做事,以谨慎说话为首先。

总之,这句话提醒我们:在追求内心宁静的同时,也要在社会交往中保持谦逊、慎重、理性,以达到和谐与智慧的平衡。

福利图: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Apr 22
最坏的行为莫过于放纵自己的愿望,而最大的祸害莫过于挑拨别人的是非。

从道德修养的角度来看,这两句话强调了对自我欲望的控制和对他人尊重的重要性。一个人应当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,不让其主导自己的行为;同时,在与他人交往时,应避免恶意批评、诋毁他人,要以善意和宽容为基础,用和谐的言辞与人相处。

福利图: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Apr 21
人生的路途布满酒色陷阱,要锻炼自己成为不受诱惑的铁汉。而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事非纠纷,要学金人一般保持沉默。

它向我们传达了节制与智慧的重要性,提醒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,不仅要有坚强的自制力,抵制不良的诱惑,还要在言语和行为上保持谨慎与冷静,做到成熟与理智。

福利图: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Apr 20
专门论说别人的长短,对自己的行为则疏于反省。习惯攻击正直的人,所说的话常常错误很多。

这句话提醒我们,批判他人之前,要学会严于律己,自我反省要更加深入,言辞要谨慎,避免偏激和误解。同时,也要注意在做评价时保持客观和公正,避免由于过度批判而产生更多的弊端。

福利图: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Apr 19
常人在与人交往时,刚开始觉得亲近,时间久了则感到厌恶,除非能明事理而又能体察人情,否则没有不断交的;人们每到新的环境,刚开始觉得很快乐,时间久了则感到苦闷,除非心平气和,又能有所修养,否则没有不想改变环境的。

这段话的深层含义是在提醒人们,情感和人际关系的变化往往是自然的,但如果我们仅凭个人情感的波动来做出反应,而忽略了理性和心态的平衡,最终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冲突与困扰。无论是人际关系还是生活中的境遇,都需要我们保持理性、平和的心态,通过理智的方式来应对变化,才能避免过度的厌倦与不必要的迁移。

福利图: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Apr 18
看富贵人,要看到他的气度,如果性情平和,他的荣华才能长久,后代必能昌盛;而看贫贱人,应看他的度量,如果是宽宏大量,心胸坦荡的人,那他的福气必将来临,而家境一定会富裕。

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,人的气度和内在的修养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轨迹。富贵者若具备温厚和平的气概,富贵能够持久;贫贱者若拥有宽宏坦荡的度量,福运和富裕终将来临。通过修养和宽广的心胸,一个人无论身处何种境地,都能够迎来更好的未来。这也提醒我们:品德和内在修养比物质和地位更为重要,真正的荣华和幸福来自于内心的宽广与安宁。

福利图: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Apr 17
宽厚的人,要学习他的气度;思维缜密的人,要学习他的达练识见;慈蔼的人,要学习他的领导方法;节俭的人,要学习他的持家方法;聪明的人,要学习他的智慧;朴实的人,要学习他的精明不露;有才能的人,要学习他的应变;沉默的人,要学习他的心计;谦虚而善待下属的人,要学习他亲近师友;有学问的人,要学习他的广博见闻。

这段话从不同的性格和能力出发,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,意味着我们在教导和与他人相处时,应该根据其独特的特点来采取合适的方法。这体现了一种因人而异、因时制宜的智慧,也强调了内在修养和个人素质对成长与成功的重要性。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潜力,合理的引导和培养能帮助他们发挥最大优势,成就自我。

福利图: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分页: 44/44 第一页 上页 39 40 41 42 43 44 最后页 [ 显示模式: 摘要 | 列表 ]